这一套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套严密又灵活的防御体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强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中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肉分离。
一场叛将作乱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下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部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道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道吗?他们老谋深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处,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强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眼下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进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荡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腐败,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内因。
这些复杂的情势,裴英娘只知道一些大概,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爱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坚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中艰险,不亚于与虎谋皮,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下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中暗叹一口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