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边往家跑,边才跟皇帝打报告,说自己要回家奔丧。还没到家,咸丰的回复到了,说准你三个月的假,三个月后赶快回你的岗位去。曾国藩说三个月哪行?孝子守孝要三年。咸丰看火了,下旨着令曾国藩立刻结束休假回江西前线。曾国藩等的就是咸丰的催促。咸丰催促,他倒不急了,他慢条斯理地回复,诉说了江西战局的各种艰苦,也诉说了他曾国藩的各种为难,到最后,曾国藩给咸丰亮出了底牌——
把江西巡抚的位子给我,我就回去上班!
咸丰看曾国藩胆敢伸手要权,鼻子都气歪了。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局势突然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内部发生著名的天京内乱,韦昌辉杀了杨秀清,洪秀全急召石达开回天京平乱,石达开走,江西战局下压力骤减。咸丰看,这下倒好,你曾国藩不是不愿回去嘛,我还不要你回去了。于是下道圣旨,说你不是要休假吗?不是要整整休三年吗?行!你也别只休三年了,你就彻底在家休着吧!
曾国藩想借父丧跟咸丰伸手要实权,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咸丰要彻底“休”了他,这下曾国藩的日子可比在江西还要难过。为什么呢?因为他手拉起来的队伍,手组建的湘军,跟他没关系了,成了别人手上的财富了。再加上石达开走,湘军连连获胜,每当胜利的战报传来,曾国藩就更加“别是番滋味在心头”了。所以他窝在湖南老家的这年,据他自己说,是出山以来,心情最差的年。差到经常跟孩子弟弟发脾气,他家训里讲的那些治家智慧经验和方法,他险些都没法坚持下来。
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曾国藩带兵如带子治军如治家的效果这时候体现了出来。曾国藩虽然擅自离岗,算是自动交出了湘军的领导权,但他已经是湘军这个团队的实际领导核心了,所以他虽然走了,但他的权威还在。除了他曾国藩,也没人能真的指挥动这支中国近代史上第支地方武装。湘军的很多将领甚至不听朝廷的调遣,非要身在湖南的曾国藩发话,朝廷才调得动。所以我们讲曾国藩家训中识鉴人才培养人才的功夫不可谓不深厚,这时候就见出曾国藩识人用人的功力来了。
到了咸丰八年,石达开在天京内乱之后带了二十万大军负气出走,从江苏直奔江西而来,这下江西的压力又陡然加重。时势比人强,咸丰看大势不好,也不跟曾国藩斗气了,谕旨曾国藩出山,重新带湘军,与太平军作战。
很奇怪的是曾国藩这时的表现,和他以往的表现大相径庭。
咸丰只让他出山,前面休不休的话题只字不谈,更不要说江西巡抚的实权,也是只字未谈。而曾国藩本来跑回家就是要权的,现在咸丰让他出山,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只字不提,按曾国藩以前的刚强习惯,咸丰不提,他是要提的。可很奇怪,曾国藩也跟咸丰样,旧话只字不提,没有任何意见,接到圣旨,二话不说,立刻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了实际工作中。
。{}{}{小}{说}{天}{堂
第8章隔代师
那么,曾国藩的表现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会大相径庭呢?
答案在于曾国藩自身的转变,在于他自身认识的提高,到这时候,他的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里已经有了条鲜明的认识,即“高不成,先低就”!
曾国藩在家窝着的这年,在朋友的建议下,重新研读了黄老之学,尤其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谓“处众人之所恶”,就是“处万物之下”的意思。水能达到最高的道的境界,就是因为只有它愿意往低处去。所有人都想往高处走,只有水愿意往低处流,因为它肯低就,所以达到的境界反而是最高的境界。这就是大自然因为肯俯身低就却能达到至高境界的道理。
不过,我个人认为,曾国藩固然从《道德经》学习到了这种要低就的哲理,他可能还从另个人的身上得到过些启发。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治军练兵的隔代老师戚继光。
曾国藩练湘军,虽然想法远大,可他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点儿带兵打仗的经验都没有,怎么可能练就支战斗力超强的湘军呢?曾国藩的秘诀是拜隔代师,照搬前人的兵法经验。他照搬的兵法就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他拜的隔代师也就是大明王朝的代战神戚继光。王闿运的《湘军志》就说曾国藩练湘军完全照搬戚继光的“束伍成兵”之法,曾国藩在文集里也对此是坦言不讳的。
因为拜了这个隔代师,我想曾国藩大概不仅学了戚继光兵法,也学了戚继光为人的智慧。戚继光这个人很有才,也很傲,但他在做事上有个绝对称道的特点,就是高不成的时候肯先低就。
戚继光是世袭的高级武将,再加上他个人本事很大,天赋很高,所以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很受朝廷重视。当时倭寇之乱渐成大明朝的心腹之患,才二十多岁的戚继光就被任命为整个山东备倭军的总司令。他也的确有才,把山东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守得如铁桶般,倭寇根本不敢到他那儿去。
因为戚继光在山东的良好表现,朝廷就把年轻的戚继光当成平倭的颗重要棋子,打算把他投放到抗倭斗争最艰苦的江浙前线去。对此,戚继光自己也充满了期望,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的英雄,岂非寂寞难耐!
可等到戚继光满怀希望地来到江浙抗倭第线,他立刻傻眼了。为什么呢?浙江方面居然不拿人才当人才,居然拿着柴火当火柴,居然只让戚继光这样的军事天才去主管军屯等后勤工作。
可是,虽然别人都替戚继光打抱不平,虽然戚继光自己也没料到会到浙江来管后勤,但戚继光这个28岁的年轻人居然对此没有句抱怨。既然高不成,他就先低就,居然就在后勤工作上开开心心地干出了番惊人的成绩。
他上任之后,就深入了解浙江当地抗倭形势,不管是他自己主管的后勤工作,还是前方的军事工作,他都很花心思地做了番研究。研究要有成果啊,就像现在的研究员要写论文样,戚继光这位“研究员”研究完了之后就开始写调研报告,口气就浙江的抗倭形势以及各方面现状写了好几篇分析报告。
开始的时候,这些报告递上去后,就如泥牛入海,了无消息。可戚继光还就不把上级的沉默当意见,还是如既往地搞自己的调查,写自己的文章,而且乐此不疲。
所以说,人就应该像戚继光这样,认准自己的工作,只要是对的,不管高低贵贱,都要努力去做,别管太多。
事实上,戚继光的这些报告,都有人看,而且还有人欣赏,只不过看的这个人欣赏的这个人比较老谋深算,对人对事他轻易不表态而已。这个看了戚继光所有的报告却句话也不表态的老谋深算的家伙,就是当时浙江地区的把手,浙江巡抚胡宗宪。
胡宗宪还是很看重戚继光的,对于戚继光的这些调研报告也很重视,他之所以直不吭气,就是要看看这个年轻人能不能沉得住气,到底是个急功近利的人,还是个堪当大任的人。过了段时间,胡宗宪心里就有底了。
当时,正好因为抗倭形势的发展,要增设个宁绍台参将的位置,也就是把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地方的军事指挥整合成个,所以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而且参将在明军序列里,也是仅次于总兵副总兵的高级军官。所以有很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
时间,拉关系走后门的,走官要官跑官的,大家闻风而动。戚继光呢,想想自个儿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关系没关系,要后门没后门,所以根本就没动这个念头。可是老天爷很公平,老子说“无欲则刚”,虽然戚继光最没指望,最没可能,但在胡宗宪的安排下,戚继光居然就升任了这个宁绍台参将的职位。
所以曾国藩年轻时喜欢的那话怎么说来着?
“名不正,则言不顺!”
“在其位,才谋其政!”
错了,大错特错了。
“名不正,言不顺”,但可以事先顺啊,把事做顺了,实至名归,“名”自然也就正了。
“在其位,才谋其政”,老想着有了位置才做事,这更是本末倒置了。要“先有为”,然后“才有位”啊!尤其理想中的位置,更不能靠天上掉馅饼得来,不奋斗,不做出成绩来,那个位置怎么会属于你呢?放眼天下,哪个成功者不是从小事从低就处做起的呢?华人首富李嘉诚,原来也是从在街边做推销起家的。这样的低就低,也没影响他做成后来的大成就啊!
所以曾国藩从《道德经》和戚继光那儿,也是从自己亲身的经验中认识到原来的心高气傲带来了结果就是眼高手低。这种眼高手低造成的结果就是做事行动时的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他在实践中屡屡失败的个关键原因。当初在长沙整军,就是太想高成高就了,所以很高,动静很大,却适得其反,最后算是被人赶出了长沙。现在借着父丧伸手跟咸丰要权就更是这样了。最后不仅什么都没要到,还险些丢了自己手拉起来的队伍,同时还被天下知识分子骂,说他借父丧伸手要权这事实在不像个大儒所为,有十足的伪君子的嫌疑。
现在曾国藩痛定思痛,终于想通这层,当然依命出山,再无任何条件,也再无任何怨言。“高不成”,也就是不给我地方实权,我就“先低就”,也就是尽量带好我的兵,做出成绩来再谈其他。
果然,曾国藩从此以后埋头苦干,再不总是向朝廷抱怨。过了不几年,别说小小的巡抚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乃至节制四省的钦差东南第重臣的头衔,别人都主动地送上门了。
所以曾国藩曾在家训里发自肺腑地总结说:“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此世人之恒情。”就是说人人都想做人上人,都想有高,有好位置,所以眼高手低,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对于这种毛病,曾国藩又认为尤其是知识分子最为突出。他说:“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几成通病即余昔年亦失之高亢,近日稍就平实。”《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当年自己作为个小知识分子,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也很突出,这些年在实践中才总算慢慢地改正了过来。
所以,曾国藩曾经在家训中教育他那几个心高气傲的弟弟说:“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曾国藩全集·家书》
脚踏实地好理解,“克勤小物”是什么意思呢?
曾国藩有篇读书笔记,题目就叫《克勤小物》。曾国藩在这篇笔记里说:“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栋,基于平地;千丈之帛,尺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铢两这所累也。”《曾国藩全集·文集》这也就是“层台起于垒土,抱木生于毫末”的意思。接着,他分别举了周文王和周公旦治国的例子,又举了诸葛亮和杜如晦为政的例子,又举了陶侃和朱熹治学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这些成就大事业的人虽然志向远大眼光很高,但他们无不是从小事做起,件件小事做好了,做顺了,大事业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在治国为政治学,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莫不如是。反过来,曾国藩又评价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说他们崇尚清谈之风,就是种眼高手低,说他们“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昧之中”。就是说,有类眼高手低的知识分子最易坏事,就是因为他们只会说大话,终究高不成,也低不就。
说到这种“高不成,先低就”的处世智慧,其实我们还可以从至圣先师孔子的身上看到更生动的验证。
孔子17岁时,父母都不在了。有次,鲁国执政季氏发了个通告,邀请鲁国所有的士族子弟来家里参加宴会。士,在春秋时期,是贵族中最后个等级。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属于士,所以孔子也应该属于士。所以,17岁的孔子个人就去赴宴了。可还没进季氏的庭院,就被人拦住了。季氏的家臣阳货拦住孔子说:“你又不是士,你来干什么?”
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阳货这话对孔子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侮辱,因为他这话要么是根本不承认孔子的“士”的身份,要么就是不承认孔子是叔梁纥的儿子。这对士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可是年轻的孔子却并没有去争这个名,而是默默地转身走开了。他走到哪里去了呢?他离开了父母之邦鲁国,走到他祖先居住的地方——宋国去了。孔子在宋国苦学礼乐,渐渐名声大震。三年后,他携新婚妻子再次回到鲁国后不久,孔子的儿子降生了。这时候,鲁国国君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儿子,立刻派人送了条大鲤鱼来表示祝贺。所以,孔子就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你看,孔子三年前离开的时候,连“士”的名分都不被人承认,连季氏个小小的家臣都可以随随便便地侮辱他,但他三年后再回来的时候,连国君也要对他表示尊重。
孔子三年前离鲁去卫,不争时之名,默默地打造自己修炼自己,不就是种“高不成,先低就”“名不正,事先顺”“先有为,再有位”的人生智慧吗?
...小说
第9章莫名其妙的办法
曾国藩的家书是其家训的主体,但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写给弟弟的信反倒比他写给孩子的信还要多,也就是说,曾国藩对几个弟弟的教育甚至比对几个孩子的教育还要上心。而在对所有弟弟的教育中,曾国藩最上心的就是后来立下赫赫战功的曾国荃。
曾国荃我们反复提到过,这家伙性子倔,脾气躁,谁的话也不听,谁也不放在眼里,年轻时,甚至连大哥曾国藩他也敢叫板。可后来,在他带湘军成名立万的过程中,曾国荃最大的改变就是越来越听曾国藩的话,越来越听曾国藩的教导,而且,只听曾国藩个人的话,只接受曾国藩个人的教育。
说起这点来,最有趣的个例证就是曾国荃功成名就之前受到的那场最大的考验。
清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曾国荃率两万湘军,孤军奋进,居然气攻到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城下。这时候,远在苏州的忠王李秀成受洪秀全的将令,率二十多万大军紧急回援,在南京城下的雨花台,下子把曾国荃的两万湘军包了饺子。
因为曾国荃是孤军冒进,没有别的人支援他,所以他被李秀成包围之后,也下慌了手脚,个劲儿地给他哥哥湘军主帅曾国藩写信求救,让曾国藩紧急派兵增援他。
可曾国藩刚好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候,湘军嫡系都被牵制在各地方战场,而清政府的绿营兵他根本也调不动,别人巴不得坐岸观火,要他曾家兄弟的好看。
曾国藩这时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急也没用啊,曾国藩思考了半天,索性横下条心,也不调兵了,居然坐下来,给他弟弟曾国荃写了封奇怪的信。
这信奇怪在哪儿呢?
这信怪就怪在它看上去不是封解决问题的信,可更奇怪的是,这封信最后还真就解决了问题。
曾国藩在信里先把弟弟数落了顿,说我让你不要贸然进兵,你非不听我劝,现在孤军深入,被重重包围,你说你这不是自找的吗?
当然,曾国藩知道弟弟这时候也不容易。他曾国藩为弟弟着急,只是像热锅上的蚂蚁,而曾国荃这会儿被重重包围,完全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所以曾国藩也体谅弟弟,只把形势摆了摆,然后突然话锋转,提出了他所谓解决问题的办法。
曾国藩说:“总之,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既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就不要叫天叫地了,靠别人总归是靠不住的,危急时刻,靠自己才是关键,才是“稳着”,也就是“稳招”的意思。
这话听上去像提出了个解决办法,但说实话,更像是临终前的安慰,大概曾国藩看着他弟弟要在雨花台完蛋,只好这样安慰他下。
搁着旁人,看到曾国藩这封信,肯定要骂娘了,你说你还是当哥哥的,看着亲弟弟身陷重围,你要能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也不能说这种风凉话啊,还“莫靠他人,专靠自己”,曾国荃这两万人面对的可是李秀成二十多万大军,靠自己要靠得住,还用向你当大哥的求救吗?
可更奇怪的是,曾国荃接到这封信后,大出所有人的意料,不仅没有埋怨大哥不派援兵,而且居然真把曾国藩这番“靠自己”的理论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深挖沟广积粮扎硬寨准备打死仗,下定了与李秀成耗下去的决心。然后,曾国荃给曾国藩又回了封信,信里提出他下步的作战思想是——“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据说曾国藩看到曾国荃的回信之后,非常高兴,立刻回了封信说:“沅弟缄言‘稳扎稳打,机动则发’,良为至论。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字尤不易到。余当奉为箴言!”《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九弟你太棒了!你这个“稳扎稳打,机动则发”的主张真是至理良言。但当大哥的我认为,“机”这个字所包含的时机和机会很难把握,但比“机”还难把握的是那个“稳”字!可不管怎么说,我当大哥的都会把你这句话当做箴言,也就是当做座右铭样来对待的!
这就是兄弟俩在危急时刻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