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李伟他们的考察非常顺利,鹰祭结束之后,一行人不愿直接回长春,想在当地多玩两日。有人提议去靠近汪清的镜泊湖游览。镜泊湖是美名在外的景区,一番讨论下来大家都很赞成。汪清原本就离牡丹江很近,这样决定之后,当天晚上他们就住进了牡丹江的宾馆,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镜泊湖。

时值四月中旬,并不是旅游旺季,景区人不多。北方的风景其实这个时节最尴尬,雪化尽了,植物尚未复苏,多是一片肃杀萧索。但得说镜泊湖不愧是镜泊湖,没了外物的装点,单单一片湖水,亦显得尤为宁谧动人。虽然春寒料峭,众人穿着厚外套,游览于这山重水复之间,欣赏着镜泊湖著名的八大景,也颇觉兴味盎然。

意外发生在中午11点左右,当时他们正快要走到珍珠门,竟天色骤变,下起大雪来。东北的气候冬季十分漫长,几乎每年四月都会有一两场大雪,何况这是在山中。因此众人也不觉稀奇,在雪中继续观景,别有一番情趣。

这种春季的雪,通常来势迅猛却没什么后劲,最多一两个小时就会停。可是那天的雪却越下越大,到最后雪片砸得人都睁不开眼睛。而且,更严重的是,因为大雪导致能见度很低,他们在山中绕来绕去,竟然迷路了,说什么也找不到珍珠门,自己所在的位置跟景区地图也对不上号。

正一筹莫展之际,他们中的一个忽然看到大雪中不远处有一个影子,看起来很像一幢建筑。众人大喜,在这景区里的建筑,无外乎饭店或超市、纪念品店什么的,过去休息一下吃点东西问问路,等雪停了再走正好。

想到这里,六人打起精神往那个模糊的影子走过去。他们原本离得并不远,一会就走到了。可到了跟前六个人都傻了眼:那根本不是什么商店,而是一间极为破败的瓦房,屋顶和墙壁都残破不堪,只剩几根柱子支撑着。别说吃东西找人问路了,这地方四面漏风,想避风雪都不行。

这样一幢破败的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在美轮美奂的风景区里,真是咄咄怪事。镜泊湖景区有渤海国遗址,如果这房子也是什么重要遗址的一部分,应该早被开发出来供游客游览才对。如果这只是座普普通通的破房子,那也该整修整修或者推平了重建一座,现在这般残破的模样,跟风景区的风格实在格格不入。

除非是他们在无意中走到了什么不对游客开放的区域。或者,在他们来到这里之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这幢建筑。

众人心怀疑虑,便开始四处打量起这幢格格不入的建筑来。那是一幢单间瓦房,面基很小,大概只有五六十个平方。从还剩下的残垣断壁看,像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屋正中有一座龙王像,早已经倒在地上碎成几截,研究了半天才看出龙王的样子。

临水必敬龙王,看来这里很可能是民国时期供奉镜泊湖龙王的一座龙王庙。后来居住附近的人迁走了,无人经营,才破败成这个样子。民国多动荡,加上东北这一片更是纷乱,居民迁徙也可以理解。

众人想在龙王庙里找一找有没有地方可以避避风雪,等雪停了再想办法回去。这龙王庙顶棚和墙壁大部分已经没有了,想找避风的地方相当困难。但几番努力下来,真让他们找到一个——在龙王像后面的地上,有个大概六十公分见方的小门,虽然被碎瓦片盖住三分之二,仔细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

他们把碎瓦片清理掉,露出整个门。小门是木制的,此时已经严重腐坏,李伟拉着门环一拽,直接把门板的三分之一掰了下来,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轻轻松松就徒手搞定。门板一卸掉,一股很重的发霉的味道就从门里喷出来。

李伟用手机当手电往里照着看了看——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间堆放杂物的地下室,面基大概有十五平米左右,两米来高,里面大部分的东西已经拿走了,只剩下两把椅子靠墙放着。因为龙王庙破败地下室积了不少水,墙壁上布满了霉斑。

这地下室自然是避风雪的好去处,众人欣喜,就一股脑都进了地下室里。只是那场雪实在持久,等了一个多小时势头毫不见弱,有人无聊起来,就开始在地下室中来回踱步,结果走着走着,不知哪一脚没踩对,地面竟然哗啦啦地裂了个窟窿出来。

他一条腿整个陷进了窟窿里,大伙把他拉上来,再去看那个窟窿,才发现这个地下室竟然别有洞天。那个窟窿在地下室的角落上,地下室周围都是实地,只有那个窟窿附近下面竟然是空的,用一块木头板子盖着。因为年代久远木头板子腐蚀变脆,禁不住一个人的体重,一脚踩下去就戳出了个窟窿。

李伟他们想把木板拿开看看下面是什么。木板十分脆弱,三两下就卸下来了。他们卸完了才发现那块木板其实很厚,约莫有15公分,四边还包着铁皮,用手指头粗的大长钉子钉进地上,他们卸掉了中间部分,四周包着铁皮的边缘仍很结实。

这种举动就显得非常可疑了。无论这个洞下面有什么,当年的人显然想把它永远封起来,再不让任何人有机会进去。

李伟他们又用手机当手电往洞里看了看——那个洞下面通向的,其实是一条走廊。走廊跟方形的地下室有大概60°的夹角,因此整个地下室,只有那一个角落斜斜地从走廊的边上擦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十六)往事2

说它是条“走廊”,是因为它看起来实在跟现代建筑中的“走廊”太像了。截面非常规整的长方形的通道,高大概两三米,宽够四个人并排走过。从洞口往下看去,这条地下“走廊”所用的建材跟龙王庙地下室的土砖完全不同,是一种质地非常细腻的石板,手电筒的光一照,竟然微微泛出灰白色的柔和光晕来。靠近洞口时可以感觉到一股温暖而清新的风拂面而来,跟地下室腐败的霉味形成鲜明的反差。

明明在更深的地下,空气却干燥洁净,说明走廊有非常完善的通风系统。这条走廊大约是在龙王庙之前就存在的古迹,村民修建龙王庙挖这个地下室时,恰好挖通了走廊的一角。那么,它究竟通向哪里?

这时,一直在趴在洞口往走廊里看的李伟有了新的发现,他叫来其他人,让他们仔细看对面的墙壁,说:“你们看,墙上有浮雕。”

众人仔细一看,果然对面那面墙上隐隐约约有些花纹。手机带的手电筒光线太弱,离了几米就扩散得厉害,在洞外没有办法确定浮雕到底画了什么。

六个人虽然不是搞考古的,但想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尚未公诸于世的新遗址,都兴奋异常。他们一番合计,决定留一个人在上面守着,其他五个人下去探一探。

当时他们六人都被发现新遗址的兴奋冲昏了头脑,压根没想到下面会不会有什么变故,也把封住那洞口的十几公分的厚木板和手指头粗的大铁钉子抛到了脑后。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五个人就都下到了走廊里面。

他们到了下面才看出来,这条走廊四壁的材料,竟然是汉白玉。众人心下讶异,汉白玉价值连城开采难度又大,在古代几乎只有帝王陵墓的才用得上。这条走廊左右看不到头,少说也有几十米。能用得起这么多汉白玉,建这条走廊的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五人遂去看墙上的浮雕:浮雕展示的正是萨满鹰祭的场面。这个场面这些学者们刚刚考察完毕,再熟悉不过。画面中大萨满带着面具身着鹰神羽衣,与众多“小白鹰”一起跳着鹰神舞。虽然画面中的人服装与现代满族人不同,但鹰祭的情景都与现代大致无二。

随即他们就发现,浮雕不只这一面。在鹰祭的浮雕的里面,相隔大约两米处,紧接着就有第二面浮雕。这一面浮雕描绘的是一队少数民族猎户装扮的人跋涉于山水之间,水中特意突出表现了不少浮冰,以展现天气的寒冷。空中则有数只巨鹰翱翔盘旋。

再往里看到第三面浮雕:猎户装扮的人回到了部落,受到了整个部落的盛大欢迎。他们人数比第二面浮雕中少了很多,大约只有第二面浮雕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每个人的手臂上都带着一只鹰。

第四面浮雕中出现了一个与这个部落的人装束完全不同的人。这个来自其他部落的使者倨傲地坐在主宾的位置上,猎户们非常恭敬地将鹰献给他。

接下来的十几面浮雕描绘了这两个部落之间的一场战争。猎户的部落出现了一位领袖,带领他们反抗使者的部落。

五个人原本就是研究满族风俗的,看到这里就都明白了:这些浮雕所表现的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抗辽的故事。女真人擅长训鹰,猎鹰中最神俊的品种,被称为“海东青”,素来受到古代王公贵胄的喜爱。相传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荒淫无道,曾迫使当时依附于辽的女真人进献海东青。女真人不堪重负,在民族领袖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抗辽,最终灭亡辽国,为这个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画上了句号。

宋代洪皓在《松漠纪闻》中写道:“大辽盛时,银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其国旧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适女待之。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恃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

女真人反辽,说到底是因为辽国压迫难以忍受,与海东青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满族自古敬鹰为神,海东青这种鸟神秘色彩又太浓,导致现在的很多传说,反而不提辽国使者残暴无道,只传女真人抗辽是因海东青而起。此外,类似于“阿骨打出生时曾得鹰神相救”、“与辽国交战借助了海东青的力量”这种带有神话性质的说法,亦不少见。

这些浮雕所描绘的金辽战争中,便采用了这种神话性质的表现手法。无数海东青盘旋于战场上空,受阿骨打驱使攻击辽兵,姿态极为神勇。最终辽兵大败,阿骨打率领的女真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十三面浮雕中,金太祖神色威严,端坐于龙椅上,阶下万人下跪参拜。画面的一侧刻着一行字。五人中恰好有一个对金史很有研究,认出那是阿骨打创立的女真文字。文字内容是金史所载,阿骨打登基时说的话: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