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好了好了,你都谦称他为师,我当然不能驳他面子不是?”赵顼说完,又继续看他的奏摺,朱笔在上面画来点去。

”圈什么呢?”黄庭坚暗自得意,来关心赵顼的工作。

”苏轼的摺子,密州大旱,他要求拨点粮食给他。还有,给你的。”赵顼从桌子的另一边,取出一封信,是苏轼写给黄庭坚的。

黄庭坚接过来看,吓了一跳,竟然是苏轼说他的诗风格很多都是学的黄庭坚。

真是。

黄庭坚赶紧写了封回信,昭告天下: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所谓次韵,就是用之前原法不动的韵脚,从新布词,从而写出新的词。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江西派诗人经常用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后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字敲句打,作意出奇,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

若是沈绛看了,又该翻翻白眼,然后叹口气:这两个孩子,相互吹捧啊相互吹捧。

苏轼这个人,什么都想试试。

命人在密州,建了个台子,想像在京城那二层的饭店里一样,凭高眺望,并命名超然台。

还写信给他那器宇不凡的学生张耒,让他写赋。张耒自然应允,没两天,一首《超然台赋》就诞生了。

苏轼看后称赞张耒”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初一。

神宗赵顼重新起用王安石,但因为之前的事,加之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

史书有云:”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便不能推进。

而王安石的重新上任,最为恐慌的就是吕惠卿和邓绾。

邓绾只好连忙背弃了王安石,勾结了王安石的儿子王芳,控告吕惠卿索要贿赂,而导致吕惠卿被贬下宰相之位,随着吕惠卿的倒台,邓绾却觉得王安石也自身难保,所以又把宝压到了王安石的儿子身上,想要再掀一场风波,却被眼睛明亮的赵顼看破,将它直接罢官斥退,这样的小人,留之无用。而邓绾的对头也多,在他落魄的时候,竟然棒打落水狗,叫人给杀了。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吕惠卿不认为自己的落魄只是邓绾一个人干的,所以在被御史台审查的时候,抛出了最后一击,就是多年来保留着的和王安石的私人书信。

信中有些词汇,看着一般,却在被歪曲之后,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导致王安石再次被赵顼厌恶,第一次对王安石法了脾气:”你就是这样帮我看管着国家的么?变法不仅没有完成,现在你还想夺我的位了?”

虽然赵顼知道王安石断然不可能这样大逆不道,但是想起这些年他为了支持王安石而受的职责和埋怨,自然收不住火气。

而王安石在皇帝这里受了气,自然回去向那不成器的儿子发泄。挨了骂的王芳深深后悔,抑郁不已,没几日就病倒了,然后一命呜呼。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

十月,承受不了丧子之痛、众人非议、皇帝不信任这三重打击的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这老相国对于政治与人生的虚幻,彻底大彻大悟了,从此永居金陵终老。

纵观王安石一生,都郁郁不得志,而好不容易遇到明主,却没风光几年,就落得丧子罢官,如此凄惨的境地,也是在可悲。

到底,变法错在哪里?归根结底是那从孔夫子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

官员们只想着对上面一级的人负责,而不顾身下的黎明百姓,他们认为他们现在的权利是上面的人给的,所以他们要感谢的只是给他们权利的人,而只要上面能交代,能保住他们,自己再怎样为非作歹,都是可以的。所以人间疾苦,就是由这样的官僚思想造成的。

而作为皇帝,赵顼看到的永远只是奏摺上敷衍他的东西,以及回忆里那眉山秦州破败的景象。所以,通过奏摺,他只知道现在像那样穷困的地方已经经过变法而不再穷困,所以自然更不知人间疾苦。并且作为一个皇帝,他要平衡的各势力太多,所以并不能保着谁一生一世,稍有疏忽,就只能放弃这个棋子。所以王安石被放弃之后,便严重打击了新法在全国的实施状况。若是赵顼一直顶住压力,王安石也能不那么刚愎自用,脚踏实地,恐怕中国就将不是现在这幅模样了。

近来,赵顼叹气的次数,多了起来,在实行新政上,果断的赵顼总是迷茫不知前路何方。不过,虽然王安石下去了,新法却得以保存,直至神宗过世。

公元1076年,苏轼刚好四十岁了。

这年,他从密州调往徐州。

途中终于经过济州,看望了他家苏辙。

政坛现在一片混乱,王安石、吕惠卿、邓绾先后失势,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何等局面。

而赵顼却在此时和苏轼失去了联系。不知道是为什么。

苏辙已经现行晋京。并不在济州。

所以苏轼又连夜西行,终于在城门口会和了苏辙。

而守卫却告知苏轼,皇上有命,苏轼,不得入皇城。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