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武功’吗?武功这种东西真的存在?也许是吧,反正上一世也听说有道家高人、气功大师什么的,自己不在那个圈子里,知之甚少罢了,这一世恰巧见识到了这类人物,何必大惊小怪。”

她倒是很会自我安慰和梳理,只一会儿功夫就说服了自己,坦然接受这一切,至于其中与科学矛盾的现象,她也只当是自己前世所学浅陋,于尖端物理知识掌握不深,因而才不能解释的通的缘故。毕竟前世的她又不是专门研究天体物理和相对论的。

况且再者说,科学其实也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它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现象,但对于少数现象,科学也未必能做出圆满的解释,它只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模型罢了,于生活多有便利,但也并不是什么无上准则。

世界上还有许多种其他的用来描述世界的模型,比如道家的阴阳五行的思想、佛家的六道轮回思想等等也都是合理的模型。这些模型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但也各有缺陷,没有一种模型能够完全契合于自然,也没有一种模型可以解释发生的所有现象。

她心境开阔坦然,对于经历的种种,没有过多纠结。

正思量着,道士已停下了脚步。打眼望去,面前是一扇巍峨的石砌大门,大门正上方刻着三个大字,小人儿虽不识得古繁体字,但前后一联系,料想这应该是这道士所居的“全真教”了。

道士抱着孩子迈进门槛,立刻就有年轻的小道士前来迎接,这些小道士们个个都身着淡青色的道袍,系着白布腰带,头发梳成髻,戴着褐色的皮质小冠,态度谦恭,对这中年道士很是尊敬。

很快又有一批小道士拥着七个人走出来迎接。这七人大概都是三十多岁的样子,六男一女,七人嘴中对这道士叫着“师父”,“掌教”之类的称呼。

这七人的装束又与那些小道士不同了,道袍和腰带是棕色的,腰带上还绣着菱形花纹,束发的小冠是黑色的,道袍外面罩着藏蓝的大氅,背后正中央绣着大大的阴阳图,领子和袖口也都绣着简单的纹样。

看这装束,就知道这七人地位应该不低,他们管这中年道士叫做“师父、掌教”,那看来这道士应该是全真教的掌教了。

小人儿快速处理着观察到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七人看见中年道士怀里抱着个一岁大的孩子俱是微微一惊。

中年道士被他们簇拥着迎进主殿,几人寒暄了一番,终于有一人站出来问道:“师父,这孩子是从何而来。”余下六人脸上也都是询问之色。

中年道士叹了口气,看着怀中婴儿,神色悲悯。然后将昨晚发生之事向徒弟们娓娓道来,众人听过后也都露出不忍之色,也有几人义愤填膺,大骂金人猪狗不如。

又有一人问道:“师父将如何处理这孩子。”全真教中男多女少,更是清修之地,如若要养一个孩子,着实不太方便。

中年道士又微微叹了口气,道:“我本来打算将这孩儿托给活死人墓照料,但她没有答应,就抱回来了。”

众人一听活死人墓,脸色都不太好看,想那活死人墓与全真教已经十几年老死不相往来了。掌教与它的前主人又有一段难言的往事,想来也不会答应的。

随后话题转移到了教中事务中去,那小人儿昨夜受惊不小,也没吃饭,身体甚是疲累,听着一群道士叽里呱啦说着一些半懂不懂的话,兀自沉沉睡去。

也许是眼下兵荒马乱实在是找不到值得托付的人家,也许是那中年道士自觉昨夜晚去一步没能救得这孩子的父母心怀愧疚和遗憾,自从孩子被抱回来之后,他也不再打算把她送出去了,留在身边亲自照料抚养。

这中年道士自己没结婚就出家了,根本没有照顾婴儿的经验。门下七个弟子也都没这方面经验可谈。还好这孩子带着省心,否则这一教之长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传出去不免让人笑话。

教中事务以前大都是那七个徒弟处理,掌教则常年闭关清修。可自从掌教把这个孩子带回来后,弟子们就看着自家师父一不清修了,二不练功了,一天天的围着个孩子转,一老一小在全真教后山纵享“天伦之乐”,都很是诧异。不过掌教的私事他们也不便多问,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不怪掌教如此喜爱她,这孩子的表现也着实是乖巧聪明,很多事情自己就能干,一点也不让人操心,还时不时的想些主意逗着别人玩儿。别说掌教,就是那七位教中主事也都大为喜欢她。

有时掌教要打坐练功,清修几日。七个管事中如有在教中的,就将孩子接去代看几日。有时他们若有人出教处理事务,回来也会带一些山下城里好玩儿的物件给她。

但全真教总归是清修之地,也不好太过放纵,因此这孩子也只是和掌教一起住在后山,除了掌教和七个主事之外,其他弟子很少能够见到她。

小人儿不知救她那掌教的姓名,古代人礼法严苛,对于长辈一定要用敬称,掌教的名讳平日里也没人敢直呼出来,自己也不方便直接开口问。

她还是从某个主事那里得知救命恩人的姓氏的,掌教姓“王”。于是便以“王爷爷”相称。

至于那七个掌教弟子,她也是只知道姓,整日里“马叔叔,邱叔叔,谭伯伯,王伯伯,郝伯伯,刘叔叔,孙姑姑”的叫,不知道大名也无妨,反正也不碍着什么。

很快,小人儿的“天资聪颖”就被王掌教发觉。

于是王掌教很早便给她开蒙。王掌教出家以前是富家子弟,学的是四书五经,满口的仁义道德,因此给孩子开蒙也是按照自己小时候的那一套来。

在她三岁时,开始以《诗经》教习汉字。毕竟是三岁的孩子,对于其中诗歌的意义倒不大强求,只是以此为认字习字的教材。

但随着反复诵读和默写,以及他细心的解说,再加上这孩子本就“与众不同”的聪明,两年后,一本《诗经》就已能背的滚瓜烂熟了,而且意思竟也都懂的!

这让所有人都惊叹于这小孩儿的理解力。

在王掌教的悉心教导下,小人儿一手正楷也是写的有模有样。

至于为何要选《诗经》为开蒙教材,王道长没有对她说过,但平日里常常听他道:“欲知百姓康乐,读诗三百;欲知百姓疾苦,亦读诗三百。”等等言语,神情中似有惶然。

饶是那小孩儿再早慧也不可能知道他这是所谓何事了,其实,皆因为那王道长出家前曾是抗金义士,屡次抗金失败后,感叹世事无望,这才出家为道,因此平日里常有喟叹,这些都未曾对小孩儿说过。

冬去春来,日复一日,转眼已是四年,如今那小孩儿已经五岁。

四年中,王老道与这孩子同住全真教后山,一老一小,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王道长至于这孩子,犹如再生父母一般。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