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

济:救助。

古文译读: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什么缺点时,要很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发人家的缺点,这不仅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也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德行的缺失;我们旦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鲁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诱导他启发他,假如因而生气地厌恶他,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鲁和固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其“礼”就在于个“和”字。“和”是宽容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国家为政之道要讲究“政通人和”,家庭这个社会细胞要讲究“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同样也要讲究“以和为贵”,商业或企业的经营者也必须讲究“和气生财”。王夫之在《周易外传·说卦》中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生活社会生活也不例外。生活中需要和睦的人际关系,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人们需要在和颜悦色中交往,在和蔼可亲中相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好与坏,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影响。

然而,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分歧,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所以“和为贵”的观念,无论是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不无裨益。

“以和为贵”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传了几千年。遇事以和为贵,大会少许多干戈,小会少许多烦恼。历史上关于“和”的故事不计其数,其中“将相和”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因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大夫。后来,秦国兴兵入侵赵国,蔺相如又上演了出“渑池赴会”的好戏,维护了赵国的威严和领土完整。因此,立了大功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小./

第18章应酬篇(6)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赵惠文王十六年曾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他以勇敢彪悍闻名于各国诸侯间。现在蔺相如也升为上卿,而且职位在他之上。廉颇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便对身边的人说:“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如果哪天让我碰见他,我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就常常托病请假不去上朝,以免和廉颇见面。有次,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经过,便赶紧叫车夫掉转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对此,蔺相如的许多门客感到难以理解,就起规劝道:“我们离开亲人来投靠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同廉颇起在朝为官,职位也在他之上。廉将军说出这样无礼的话,您不仅不反驳,反而处处躲着他。即使个平庸的人也无法忍受这种羞辱,何况是身为上卿的您呢?”蔺相如听后,不紧不慢地问道:“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更厉害?”门客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廉将军虽然勇猛,但依然不如秦王厉害。”“秦王那样威风,我蔺相如都敢在秦国朝堂之上呵斥他,羞辱他的许多大臣。我虽然无能,难道真的会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武,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伤,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而秦国也会趁机出兵。我之前直对廉将军忍让,正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脑后啊!”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道。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为了争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是大错特错。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由宾客引导着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两个人和好如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品德,廉颇坦然认错,翻然悔悟的风范,为多少人所钦佩,所感动,讲的就是个“和”字。个身处仕途位高权重的人,往往会使人有种趾高气扬俯视切的压迫感,而且也会招来别人的妒忌,从而为自己的前途埋下危机。自己若能多分谦和,多分恭敬,就可避免人世间许多无情的纷争。同样,个崇尚节义的人总会给人种耿直严肃不近人情的感觉,如果给自己的“节义”加上个“和”字,就会显得平和大度许多,而自身的美德也会因此更显光彩。因此,纵览古今,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弘,在无常的世事中多个“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的处事心眼。

司马迁曾说过:“景公谦德,荧惑退行。”个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能避免“出则有兵,入则兵散”悲剧的发生。反之,不懂得谦让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在我国历史上,东汉末期,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从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迫害,被处以死刑禁锢流刑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也是因为标榜节义而引起的最大纷争。

为人谦虚者,多有谦让的雅量宽容的胸襟,能左右逢源,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故而行事游刃有余。为人圆融者,精于灵活变通,从善如流,所以常常是足智多谋,出奇制胜。而为人执拗者,因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遇事不知机变,总是坐失良机,功败垂成。所以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

历史上的项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可否认,项羽是个英雄,他能征善战,豪气盖世,无人能及。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楚汉战争中,他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多战胜利,因此世人称之为“百战百胜之才”。然而项羽自称霸王,威慑诸侯,遇事动辄大怒,而且妒贤嫉能,不能用人。他在战争中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又火烧阿房宫,从而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因此,纵然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也只能落得个“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结局。

在这点上,我们的老祖宗能提出“和衷共济”“以和为贵”“满招损,谦受益”的观点,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孟子曾说过:“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何以威天下?孟子的解答是“仁”。何为仁?“和”也。其实归根结底,说的就是个“和”。项羽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心性偏激,不能容物,更不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反观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宽宏大量,容人纳物。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都是我们直追求的境界。古人云:和气致祥。人与人之间有和的心态,即使互不相识,彼此也能体悟到温暖的阳光。因此,若我们能以大局为重,放下私人的恩恩怨怨,与人和和气气,便可受益无穷。

老百姓身边直流传着这样句顺口溜:“人生本是台戏,因为有缘才相聚。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其实仔细想想,生活就是这么回事。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大多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我们能少些盛气凌人,多些谦和之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与纷争。用退步海阔天空的做法,来换取个好的心情,何乐而不为?

以和为贵,是我们要以颗仁和之心种谦和之德和身温和之气去宽容他人,消融彼此间的矛盾,营造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环境。但是,我们怎么才能达到“以和为贵”的境界呢?

是要造就博大的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屹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当然,这种锻炼绝非日之功,需要长期在自己的心中植入“和”的观念。

二是凡事养成静心的习惯。静心就是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有时,我们的礼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些利益上小的损失,但只要多加用心,就会找到比失去更多的那部分。

三是有原则的“以和为贵”。“和”有其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亲人朋友同事同志之间,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当然要讲“和为贵”。但是对于为非作歹的歹徒穷凶极恶的恶棍,不是不可以讲“和为贵”,前提是他们必须放下屠刀凶器,主动改邪归正,或者受到强力制裁,丧失作恶能力。不然,泛泛而谈和为贵,很容易流于迂腐,成了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甚至成为罪恶的帮凶。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1;己之困辱2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迷津指点:

1

恕:宽恕原谅。

2

困辱:困穷屈辱。

古文译读:

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错误却不可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攻1人之恶2,毋3太严,要思其堪受4;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迷津指点:

1

攻:攻击指责。

2

恶:指缺点隐私。

3

毋:无不。

4

堪受:能否接受。

古文译读: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为难。

不责人小过1,不发2人阴私3,不念人旧恶4。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迷津指点:

1

过:过失,错误。

2

发:揭发。

3

阴私:也作隐私,指每个人私生活中的隐秘事。

4

旧恶:指他人以前的过失或旧仇。《论语》中有“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古文译读:

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别人所犯下的轻微过失,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过失或旧仇耿耿于怀。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而且可以彻底避免遭受意外的灾祸。

责1人者,原2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迷津指点:

1

责:责求。

2

原:原谅,宽恕。

古文译读: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要像他没犯过错样原谅他,这样才能使他心平气和地改正过错。要求自己要严格,应在自己无过错时,设法找出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使自己德业进步。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1,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2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迷津指点:

1

福厚而庆长:福厚是福禄丰厚,庆长是福禄绵长。《易经·文言》篇中有:“积善人家存余庆”。

2

鄙夫:鄙陋之人。

古文译读:

仁爱宽厚的人胸襟宽广,所享福禄自然丰厚而绵长,凡事都展现出宽宏大量的气度;浅陋无知的人心胸狭隘,所享的福禄浅薄而短暂,凡事都落个捉襟见肘的下场。

古人有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严于律己”,就是严格约束自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个人也有个人的“纪律”,这个“纪律”是对自己的高要求,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所谓“宽以待人”,则是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而毫无怨恨之心,以德报怨而不计较;不过高要求别人,允许别人有缺点;给别人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改正自己的缺点;给别人机会,让他屏蔽自己的缺点,不要评论别人的缺点,不要宣扬别人的缺点,更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夸,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责备。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又何必囿于成见不肯多分包容呢?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缺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挟制,同时也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因此,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应该宽容,切不可因指责伤了别人的自尊,影响了彼此的和气。至于曾与他人有过的怨隙过节,更当予以宽恕,不可时时惦记。总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豁达地宽容别人。

廉吏于成龙曾说过这样句话:“人人治人,国虽治必乱;人人治己,国虽乱必治。”意思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想着怎么去整治别人,那么国家虽然太平于时,但始终会大乱;如果每个人都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以德养心,那么国家虽然可能时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总有天会得到改善,达到民富国强天下太平。由此可见“律己修身,贵德养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

个严于律己的人,不为物惑,不受财诱,不被色迷,有严格正确的人生目标;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宠辱不惊,坦荡地对待名利和地位;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能聚人聚才,又能聚心纳智。因此,古往今来,凡成就了番事业,在青史上留下不朽芳名的杰出人物,大多离不开“律己”二字。诸葛亮错用马谡丢了战略要地街亭之后,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是自降三级,这是种自律;北宋民族英雄岳飞,治军十分严格,不论亲疏,连他的儿子也概莫能外,这是种自律;林则徐遇事容易动怒,为了克服这弱点,他在自己的屋子里挂上了“制怒”的条幅,以此警示自己,这是种自律;吉鸿昌把父亲留下的遗言“做官即不许发财”作为座右铭,并把这七个字印在瓷碗上,把碗发给官兵,要求全体官兵作为行动的条准则,这更是种自律。

明朝大将徐达也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儿时与朱元璋起放牛,长大后起打仗,为人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位战功赫赫的人,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时时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蔚问,端药照料;如遇士兵战死,他会筹集棺木安葬。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小}{说}{天}{堂

第19章应酬篇(7)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块好地,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就用这块地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位,称之为“大明第功臣”。徐达之所以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跟他严于律己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尤其是在没有正确理论和思想指导的时候,歪风邪气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泛滥成灾,因此管好自己尤为重要。伟大的诗人歌德曾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律己都至关重要。“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败涂地,唯有律己万事成功。”严于律己是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个人若管不住自己的德行和欲望,怎么能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呢?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大戴礼记》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做人应该眼睛明亮但又有所不见,耳朵聪敏而又有所不闻,看重别人的大功德,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不要求个人尽善尽美。据《孔丛子》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君推荐苟变,说他是员无敌于天下的大将。但卫君说:“我也知道苟变是难得的将才,但他从前做官时曾无故吃了别人两个鸡蛋,于德有亏,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木匠选材,也知取其长弃其短,您作为国之君,怎可以为两个鸡蛋而弃干城之将于不用呢?这种做法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君这样做,不是失去了位好将领吗?中国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向来讲求忠恕之道,而这样的修养运用在待人方面,可以使我们修身养德而远离灾害。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样的人,不仅难以独善其身,而且也很难与他人顺利地合作。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看人用人应“见人之长,容人之短”,用宽大的胸怀对待和包容他人。个讲忠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不但自身的修养臻于完美,而且与他人之间也是团和气,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

作为政治家,免不了面责人过,折冲争锋,但如果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点不及其余,势必到处树敌,引人嫉恨,也不利于团结他人,教育他人。周恩来终其生,从不在自己的阵营中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自己推向与他人誓不两立的境地,而是事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宽以待人,不走极端。所以,周恩来不仅在中共权力中心生存如此之久,而且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尊重与敬仰。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对张国焘阻挠起义计划十分气愤。当时有人建议把张国焘绑起来,但周恩来不以为然。他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将他绑起来呢?他坚持用争辩说理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张国焘只好同意了。

同样,周恩来对待李立三也是留有余地的。中共“六大”后,周李合作共事,两人在对革命形势的估计组织工作和土地政策等系列问题上逐渐产生分歧。1930年春,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陈述了李立三“左”倾盲动的危险性。周恩来走,李立三在中共中央内起着主要的决策作用,并凭借这点加紧实施其冒险计划。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多次严厉谴责周恩来,认定“国际之不能了解中国革命的趋势,恩来同志要负这责任”。向忠发等人也随声附和,强调中央对周恩来的斗争“必须是很坚决的”。1930年8月,周恩来衔命从莫斯科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错误,改组中央。在般人看来,周恩来对李立三定会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彻底搞垮李立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严肃批评了李立三“左”的错误,但会议通过的决议仅仅将李立三的错误界定为个别策略上的错误。此外,周恩来在会上依然同意李立三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恩来谨记“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的道理,在针对他人的错误时,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婉转灵活,耐心感化,强调自省和自觉。周恩来这种宽以待人的处世智慧不仅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教育他人,都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古人云:“律己宜带秋风,处世须带春风。”意思是说,要求自己须严厉如秋风般,与人相处要像春风般温暖和煦。这句话告诫人们对人要宽,对己要严;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是个人具有较高素养的标志,个宽容而温和的人往往能化隔阂为理解,化矛盾为友谊,而他的事业也会兴旺发达。

人的生如大海中的艘远轮,在人生旅途的长河中,肯定会遇到顺心的不顺心的人和事。当发现他人出现差错时,若每个人都能以种诚恳真实宽容的心劝告指正他,相信他定会感激不尽。反之若我们以指桑骂槐横加指责的态度教训他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说,宽容胜于挑剔,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从而让我们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而我们的雍容大度也会带来生的平安与富足。

宽以待人,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看事,让别人有个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以超过实际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尤其在教育方面更应如此。大学者钱钟书教子奉行“不教”主义,他常说:“教子不可太严。”他对女儿钱瑗从不严加责备,也不确定所谓的“目标”和“理想”让她去高攀,而是听其自然。在学习上,钱老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女儿遇到难题的时候,就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去查,实在遍寻不得,才给予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耽误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novel.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